
8月26日,上海市南通商會在滬揭牌成立,這也是上海市民政局登記在冊準予成立的第100家異地商會組織,旨在凝聚在滬通商力量,弘揚通商精神,搭建交流合作平臺,服務通商企業發展。
滬通兩地經濟往來密切,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江蘇南通籍企業家紛紛在滬投資興業,時至今日已有近萬家企業,涉及各行業、各領域。
在當天召開的上海市南通商會第一屆第一次會員大會上,森信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文其當選為首任會長;月星集團董事局主席丁佐宏、吉聯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懷吉受聘為名譽會長;162家企業成為首批商會會員單位。
上海市政協副主席李逸平,江蘇省南通市委副書記、代市長徐惠民共同為上海市南通商會揭牌。
根據上海市南通商會的下一步計劃,商會將著手打造“通商之家”,吸納更多志愿加入的在滬通商,提升通商在滬影響力。會長王文其表示,將根據會員情況成立分會,打造更有針對性的交流平臺,同時定期或不定期開展活動,推動企業間的合作,促進通商共同壯大。
上海市南通商會副會長、瑞慈醫療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方宜新表示,自己正著手將上海先進的醫療資源引入南通,“希望通過這個平臺,不僅能讓在滬企業家回鄉創業,更能把我們所在行業的企業家帶回南通發展。”
查看詳情 >>
中國江蘇網訊 (記者朱文君)昨天下午,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聯合理事會第六次會議在通召開。滬通雙方表示,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機遇,加強溝通合作,充分集聚各類資源要素,共同將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打造成滬通合作的樣板和典范。
上海市靜安區委副書記、區長陸曉棟,市委副書記、市長韓立明在會上講話。副市長陸衛東主持會議。
從2010年啟動建設以來,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先后在三個“一年內”完成了規劃編制、征地動遷、基礎設施建設,陸續配套建設了九年一貫制學校、高端商務中心、高品質科創社區,逐步搭建起“智能化、生態化、網格化”管理網絡。按照產城融合的先進理念,園區不斷加大優質項目招引力度,目前已集聚企業166家、總投資超過400億元,產業發展氛圍日漸濃厚。
陸曉棟說,過去幾年,科技城發展取得顯著的成績,空間布局日趨合理,產業定位愈發高端,載體支撐更加有力,基礎配套不斷完備,形成了一個富有競爭力和發展后勁的產業體系,一個初具產城融合的科技城市,一個互利共贏的合作機制。他指出,科技城是滬通兩地政府創新合作模式的重要成果,下階段要堅持高質量發展、加快集聚力度,堅持環境促發展、提升創新活力,堅持機制促發展、共享發展經驗,將科技城建成高質量發展的典范、產城融合協調發展的典范以及長三角合作發展的典范。
韓立明說,在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江蘇省委、省政府賦予了南通新的定位和要求,滬通區域合作的加速推進,為科技城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她指出,下一步要以更加先進的理念強化產業導入,強化與上海的產業協同、創新協同,推動平臺類、外移外包類、互聯網經濟類項目的引進和落地;要以更加務實的舉措強化功能建設,大力提升生產性服務功能、盡快突破生活性服務功能,使科技城的集聚功能更強、輻射帶動效應更明顯;要以更優的機制體制強化服務管理,在管理一體化、融合化上做足文章,加大科技創新、制度創新、政策創新、服務創新力度,同時加強溝通對接,提高園區服務發展、服務企業的實效性。
會上,凱木金科技、易康泰科、有感科技以及秦淮數據中心4個產業項目進行了集中簽約。

“國際青創園猶如創業道路上的一盞明燈,不僅為我們初次創業者提供了創業政策福利,更賦予了許多創業輔導、創業服務,助力我們的夢想順利啟航。”昨天,園區首批入駐企業“大櫻桃校園人才培尋平臺”創始人周璐向記者透露。
國際青創園是南通市崇川區政府重點打造的以“新一代信息技術+文化創意”為顯著導向的青年友好型“雙創”園區。園區緊盯滬通協作大趨勢,引進上海軟件園作為戰略合作伙伴,通過品牌導入、管理融入、項目溢出、人才互動等方式對園區形成強大支撐,打造上海軟件園南通分園及新課堂等孵化平臺,為園區滬通創新創業企業提供辦公、輔導、資金、資源、政策配套等全方位服務。截至目前,園區已簽約各類入園企業40余家,雙創氛圍日漸濃厚。
上海軟件園南通分園落戶
開啟滬通合作創新創業新模式
2017年4月28日,南通市崇川區與上海軟件園簽訂正式戰略合作協議,上海軟件園南通分園正式落地。而落地處,正是位于崇川路79號的國際青創園。如今,經過緊鑼密鼓的施工,園區一期工程已經交付,吸引了上海技物所褚君浩院士團隊、上海博彥科技、上海微問家等數十家雙創企業簽約入園。
“上海軟件園南通分園的落戶,開啟了滬通合作創新創業發展新模式。”國際青創園創新總監花小安介紹,在上海軟件園打造的上海軟件園科技成果在線平臺上,集聚著上海科學院13個公共研發服務平臺、100多位專家學者、1700多項發明專利,園區通過與其合作,建立了上軟科技成果在線南通中心,真正實現上海優質科研技術資源的滬通共享,推動上海的研發人才、技術專利與南通企業需求的即時對接,成為實現“上海孵化、南通轉化”的有力推手。
上海博彥科技是亞洲領先的全方位IT服務及行業解決方案提供商,目前已在園區設立子公司,并將部分研發人員落地到南通。據介紹,子公司依托上海總部公司的技術、研發實力,結合南通本地研發人員的共同突破,目前已經成功承接并實施了南通住宅專項維修資金監管系統、物業監管平臺等政府項目。
記者了解到,崇川區目前共有各類科技園區19家。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崇川與上海共建各類園區載體7個,包括上海軟件園南通分園、同濟大學科技園南通分園、復客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園、可可空間南通創新中心、BU青年創新中心、復旦大學技術轉移中心、上海交大“一基金兩基地”,簽約落戶企業項目近百個。這些園區載體已經成為崇川吸引上海優質項目落地的梧桐樹,培育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的孵化器,更是深化“北大門”建設,豐富“雙創”支撐平臺,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有力踐行。
一站式平臺提供精準服務
助力企業從“幼苗”到“壯大”
“園區的定位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以及文創產業,針對這兩大產業,我們依托‘物理空間基礎服務’+‘企業孵化增值服務’的梯度疊加,打造了以創業服務、創業輔導、資源對接、青創論壇、品牌推廣以及股權投資等為核心的‘一站式’綜合雙創孵化服務平臺,為創業企業及企業家提供‘全程式創新創業服務、全景化創新創業孵化’。”花小安介紹。
值得一提的是,園區還通過加入長三角創服聯盟辦公室,為入園企業打造“信息共享、資源共享、資金共享、人才共享” 以及 “產業鏈接、創新鏈接、服務鏈接、技術鏈接”的服務平臺;聯合南通市眾多高校,打造具有產業特色的創業學院,重點扶持信息技術類項目培育與發展;打造南通市首個公益性質路演平臺,為創新創業企業提供融資路演、規劃咨詢、創業輔導、經驗分享等生態創新創業體驗,搭建創業辦公、交流分享、資本對接、資源共享的全新創新創業平臺以及上線運行“上海軟件園成果在線南通中心”,為入駐企業提供精準化、個性化的運營服務。
據了解,目前園區已經成為南通8所高校的“實習實訓創新創業基地”。一年來,園區舉辦南通市級創新創業大賽一次,舉辦各類項目點評、項目輔導、項目評審、雙創知識講座活動12場,指導項目團隊90多個,培訓人數260余人,并為部分項目組織路演推介活動6次;同時,先后組織創業路演及培訓活動20余期,參與人數超過500人。
“飯圈app”是南通對對對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袁懿為粉絲打造的一款社交類互動平臺。為了促進企業更好成長,去年年底,在園區的組織下,袁懿針對“飯圈app”進行了項目路演。在南通大學“互聯網+”創新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朱建新、摩登天空集團董事長崔海濤等老師的現場指導下,袁懿改革創新,目前粉絲用戶數達2萬+,企業一步一個臺階,走得更好更穩了。
環境政策等優厚資源聚集
致力打造專業示范性雙創園區
“沒有青創園,就沒有我們的今天;是青創園,幫助我們實現了創業夢。”這是“大櫻桃校園人才培尋平臺”創始人周璐感慨最多的一句話。
“大櫻桃校園人才培尋平臺”是一個大學生兼職平臺,其創始人是周璐等南通大學四名在校大學生。周璐透露,一開始,他們既沒有辦公場地也缺少資金,就在學校附近奶茶店到處“打游擊”,一次偶然機會,進駐到了國際青創園。考慮到他們是大學生,資金有限,國際青創園對他們租賃的工位給予了租金優惠,并對公司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惑及時提供了人性化的幫助。
據介紹,對于符合園區產業定位的企業,園區經過評審都會實行租金減免等優惠,這對于入駐企業尤其是初創期企業來講,無疑是“雪中送炭”。除了這些優厚的租金優惠政策,園區還先后改造建設了園區服務中心、園區展示大廳、園區路演大廳、2500平方米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眾創空間以及為了滿足入園企業辦公、社交所需的系列基礎配套,讓園區更有溫度,不再是傳統的辦公地點,而是“創業+生活+社交”的一體化綜合社區。
“國際青創園是在南通‘跨江融合、接軌上海’整體定位和南通市委市政府‘建設具有區域影響力的創新之都’戰略定位大背景下誕生的。”花小安透露:今年11月11日,由崇川區人民政府與上海軟件園聯合主辦的創新創業發展論壇將在國際青創園舉行,屆時上海軟件園南通分園將正式揭牌,未來,來自上海的更多優質資源、前沿技術、高層人才以及先進的管理、產業培育做法,將紛紛涌入園區,“這對于把國際青創園建設成為創新要素集聚、創業氛圍濃厚、基礎設施完善、雙創服務專業,具有品牌效應及區域影響力的專業化、示范性雙創園區,助力企業快速發展,有著積極意義。”

6月25日,南通市港閘區舉辦了“科技引領未來,創新成就夢想—2019滬通產學研合作對接會(港閘專場)”,進一步對接、引進和轉化上海地區高校院所科技創新資源,提升科技合作高度和濃度。20多位來自上海交通大學、上海應用技術大學、上海理工大學、南通大學的專家教授、80多位企業家代表、南通市區科技條線領導參會,會議分為技術成果發布,企業技術需求發布,現場對接洽談三個議程。
港閘區科技局主要負責人表示,推動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民營企業的科技創新,而企業要搞科技創新,深度融合產學研是關鍵。港閘區科技局承辦此次活動,既是“介紹人”,幫助港閘企業和上海高校科研院所搭建平臺、增進了解;又是“贊助商”,為雙方產學研合作提供真心實意的支持;更是“店小二”,為各位專家、教授,以及港閘的企業家做好服務。
據了解,活動準備階段,港閘區科技局已將征集20余項企業技術需求,通過與上海交通大學、上海理工大學、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南通大學前期對接,收到技術需求反饋18項。活動中,“有備而來”的專家教授按領域分成6組走進這20余家企業,現場“把脈問診”。當天善水化工、潤邦重機與上海理工大學達成合作意向。滬通兩地將持續發揮智力優勢,推動更多的科研成果、產學研合作項目落戶港閘,實現合作共贏。